在美术课堂上,经常有孩子问我:“老师我该用什么颜色呀?”或者是一节美术课没画几笔就问我:“老师,我画的怎么样呀”等等类似的问题。记得有一次我问一个画画急于求成的孩子,你觉得你对自己的画满意吗?他竟然回答我:“就那样吧!”当时我的心里一惊,同时心里也一凉。前面的第一个问题说明孩子创造美的能力还有所欠缺,第二个问题说明有的孩子在创作的过程缺乏审美认知,从而导致孩子们缺乏艺术创作的自信。最后关于我问孩子的问题则是我们美术教师面临的一个最严峻的事实。从这个孩子的回答中能够看出他缺少对于美的追求,对自己的作品没有起码的关于美不美的要求。如果我们的美术课连孩子的基本的审美能力都培养不了,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开设美术课程是为了培养孩子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虽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有绘画天赋,将来也不一定非要成为画家,但是让孩子生活的幸福,追求美好的事物是我们共同的希望。虽然我们美术课堂受限于种种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例如教学场地、大班额、工具材料准备不足等客观因素,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在现有的条件下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打造高效的美术课堂。于是我开始思考如何改变我们美术课堂中的一些环节,以提高孩子们的美术素养。
首先来分析一下我们现在的美术课堂,美术课的形式基本还是停留在老师讲授、示范、学生作业等几个层面上,老师往往因为时间仓促而容易忽视最后的评价环节。我认为最后的评价环节有它特有的教育作用,当孩子们能够聚精会神欣赏并思考一件美术作品的时候,往往能够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另外现在的孩子喜欢表达,思维活跃,善于创意是他们最大的特点,因此美术作品的评价展示环节同样是孩子们表达创作思想,让别人了解创作心得的一个机会。如果说展示是静态的过程那么自我评价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曾经说过:“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我们现有的评价没事存在许多弊端,使学生得不到全面和充分的肯定。
我根据上课中总结的一些实践经验设置了几种学生互评与自评的方法:
方法一:在每节课结束前设置“展画”环节。学生自愿到讲台上来展示自己的作品,给大家介绍自己的作画思路或自己最满意的地方,让大家包括老师了解自己的创作过程。与此同时其他同学能够更加深入学习别人的优点,或者提出意见指出不足。形成从视觉到语言再到思维的碰撞,最后迸发出艺术审美的火花。在课堂实践的过程中我发现这种展画的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自评与互评的参与度,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在评价的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孩子们用美术语言进行表述,强化了美术知识的学习与运用。对于提升整体学生的审美品位,培养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有着很好的效果。
方法二:微型画展(请你点赞)。这种方法是收到我们现在成人微信朋友圈里点赞的启发。具体做法是在教室里布置画展,要求全员参与,每个人都要有一幅作品。我给每位同学不同的(评价票)评价票的类型包括“最佳造型、最佳线条、最佳色彩、最佳创意等”然后大家一起为自己心目中最棒的作品投票。这种评价方式极大的提高的学生的参与度,每个人都会慎重的把手中宝贵的一票投给自己认为优秀的作品。这也让他们更加认真用心的观看每一幅作品。这种方法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大家可以近距离的观看作品感受更加真切。同时,因为每个人手中的票类型不同,侧重的方面不一样,强化了美术知识的运用。
方法三:个人画展(通过学校网站评选艺苑童星)这种方法给一些在绘画艺术创作中拥有独特风格的孩子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展示自己的平台。推荐一些在美术方面有天赋的孩子,把他们的作品分期展示在学校的网站当中,并附上孩子的自我介绍和老师的评价。让更多的人欣赏到他们的作品。美术艺术是一门独特的技艺,它推崇的是创意和个性。如果千篇一律就失去了其独特的魅力。因此通过艺苑童星的展示可以给孩子们传递一种理念,那就是要新求个性,形成自己的特色。
以上方法都是我在不断摸索中进行的探索性实验,目前有一些方法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当然也有许多不足和值得商榷的地方,虽然他们都是不完善的。但是,我相信只要有改变就会有收获,我们的美术课堂哪怕是一点点的提升,都会成为我不断努力的动力。让孩子们在美术课中获得更多,让艺术之花在孩子们的心田中发芽、开花。